不良资产这么值钱,银行自己为啥不处置?
不良资产,行话叫做:“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新华社的说法是:《不良资产处置,错放的财富孕育新蓝海》。
对于银行而言,不良资产是包袱和拖累,不良资产桎梏了手脚,使银行难以落实发展;而对于不良资产投资者而言,不良资产巨大的利润空间,无比诱人,令无数投资者前赴后继参与其中。在当下,宏观经济呈L型筑底走势的背景下,许多领域的发展都迎来了瓶颈、甚至挑战,而不良资产,被誉为逆周期的最佳投资,正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那么,如果要参与不良资产投资,抓住时代的机遇,分一杯羹,你要明确下面三个问题:
一、不良资产投资的盈利模式又有哪些?
01 折扣收益
在银行贷过款的就知道,现在银行贷款的最大特点就是抵押充分,抵押物多为房屋、土地、林权等;抵押率一般在30%-70%之间,50%居多;并且银行的信用高,不良资产的产生与处置都比较规范,整体质量较好。
对于处置公司来说,收回来的主要是债权或抵押物。对于债权方来说,这笔债权我两折买回来了,我去跟债务人谈判,你全额还不起,那你就还五成吧,还了五成那我就给你解除债务关系。这样债务人少还了一半的钱,赚了;资产管理公司两成的成本买回来,收回来五成,赚了三成。
对于抵押物来说,可以采取以上类似的做法,还钱之后解除抵押,又或者申请法院查封了之后公开拍卖,拍卖所得减去收购不良资产的成本就是赚的。
02 资产增值
有些资产包包含的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都有着较大的价值增值的空间,这部分资产在市场趋势向上的周期中,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增值收益。
不良资产投资理念其实可以简单粗暴的概况为:一个通过量变到质变,低买高卖,逆周期的过程。在经济下行时,大量低价收购,随着经济好转,其中一些好的资产开始增值溢价,转手卖掉。
03 整合收益
这个就是综合运用资产重组、再注资、引入第三方、债务的折扣变现、债务更新、债权置换、债权转股权、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组合构成更为复杂的混合债务重组方式。(如果上面词你都没有概念,建议去不良资产行业服务中心找个课先学习下,不贵)必要的时候,对资产以及附属经营团队进行整合,来提升其持有资产的经营效率和价值。
二、不良资产利润丰厚,银行为什么不处置?
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其实银行也非常想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因为银行深知,所谓不良资产,只是具有到期不能履约、变现可能性的资产,到期不能履约并不是说它没有价值,也不代表债务方在熬过最困难周期之后没有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之所以贱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01 盈利模式限制
众所周知,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赚取利差。因此需要大量的现金进行周转,而不良资产则会占用银行的专项准备金,按照央行规定,对不良资产提取的专项准备金比例为: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因此,持有不良资产,就减少了银行手里的现金流,将付出更高的流动成本,得不偿失。
02 时间限制
财政部印发的《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005]53号)规定,银行抵债类资产的处置周期不动产、股权为两年,动产为一年。因此,如果银行自行处置,时间成本上,银行也耗不起。
03 形象设定限制
银行非常注重自身形象的维护,直接追债讨要欠款,不利于银行的安全形象,同时银行也缺乏专业的相关人员,对于很多债务的追索,银行很难采取法律诉讼等强硬措施。
综上所诉,对于不良资产处置,基于综合因素考虑,并不是银行想处置就能处置的了的,将不良资产交予有精力、人力和经验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成为银行寻求快速回笼资金的不二之选。
三、不良资产发展现状如何?
近日,中国东方发布《2019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预计未来不良资产市场或仍将惯性增长。由于不良资产参与主体逐步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01 供给惯性增长
《调查报告》认为,随着贷款总量持续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金融严监管下,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表外资产回表压力会越来越大,同时考虑到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改制重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仍将保持惯性增长态势,从而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充足的不良资产供给。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然难以大幅攀升,但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问题依旧严峻。
《调查报告》认为,信托、证券、基金公司等的类信贷业务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潜在不良资产仍将持续增加。
业内人士提出,去年股权大比例质押、私募基金违约等风险事件的爆发,也反映出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供给增加的态势。这一类违约风险处置难度更大。
从上述银行业不从事不良资产的原因,可以推断,随着不良资产体量越来越大,未来银行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不良资产放出利润空间也就更为可观。
02 市场火爆,多方主体参与
面对两万亿元规模的不良资产市场,各方主体纷纷参与其中,逐步形成了错位竞争的市场格局。
随着政策松绑,行业准入逐步放开,新兴的市场主体纷纷跑步入场,不良资产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而来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在监管要求下,回归不良资产主业的力度加大,如今在不良资产市场仍占据优势。
《调查报告》提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四大AMC不良债权招标规模占73.28%,远超地方AMC和其他买方主体。从受让方类型看,四大AMC购入债权规模占50.75%,同样远超地方AMC和其他类型的买方主体。
此外,外资投资机构进入国内市场意愿上升。民营非持牌机构纷纷入场,但尚处于发展初期。不良资产交易平台不断涌现,比如线上司法拍卖平台及地方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特殊资产互联网平台等。律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不良资产市场服务商逐步增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不良资产产业链。其中民营机构私募基金表现较为抢眼,一方面拥有较强的资金募集能力,另一方面具有投行视野,再加上法律方面的专业支持,往往会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交出喜人答卷。
总体而言,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参与主体增多,各方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上升。在经历了不理性收包的市场洗礼之后,当前市场竞争更为有序。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目的,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转载请联系原作者